地址: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一路500弄(丽都大厦)1号楼3008室 | |
邮箱:jgdtz@vip.sohu.com | |
电话:13524907732 021-33661779 | |
传真:021-63310807 | |
工作QQ:642025623 | |
联系人:周学涛 | |
爱章聚焦 | 首页 > 爱章聚焦 | |
没有下土的“墓志铭” |
||
没有下土的“墓志铭”
于铜章的一线思考(徐云飞)
大铜章”的名字,国外称“大铜章”为“ART MEDAL”,艺术(ART)挂帅,给卑微的铜章定了高贵的基调,铜章有了“艺术”不再卑微,如同普通金属有了艺术也可以脱胎换骨。我们的“大铜章”的名字如何来的,我不知道,问过一些老同志,都没有明确的答案,不过名字我觉得不好听。“大铜章”突出的“大”字,是大煞了铜章的风景,“求大”的心态符合“传统文化”的一些特性,但无形之中弱化了铜章本身的“艺术”。 “大铜章”的名字很直白,和铜章本身的品味和价值不符,少了内涵;过于具体,没有回味的空间。于是趁着大铜章还没有完全定格,更个好名多好。于是有人就说改成“纪念章”吧!但似乎主题太宽泛了,宽泛到和各地旅游景点地摊上的纪念品似乎有了联系。同时,也是限制的,一个“纪念”,如同一根绳索,拴住了题材的想象力。“大铜章”只能是纪念的吗?如果不是纪念的,那是否还叫纪念章,问题不觉中又来了。又有人说叫章牌吧!听起又觉得很奇怪!总是觉得传达的不够准确,主要也没有给我们的“大铜章”添色,叫什么呢?大铜章”的名字好像比“大铜章”难!不过实在没有好的,那就和国际接轨吧!至少为我们的铜章走向世界开辟了交流通道,“大铜章”按中文字面意识,直接翻译过来,或许没有老外会理解,影响了交流,说“ART MEDAL",或许就明白点。
铜章和钱币
两者间很多人都在说是一脉相承的,我有时也在想确实如此,毕竟中国当代意义上的“大铜章”是在钱币的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没有现代造币的压印技术,很难产生现代意义上的“大铜章”。如果有,也是浇铸或别的什么的,这又是另外一条分支了。
但除了工艺,我实在想不起来两者间还有什么联系。在艺术上,“大铜章”远比钱币来得纯粹,表现方法更多,在精神上也自由的许多。从无形的方面看,两者似乎又没有多少血缘关系。“大铜章”拥有更开阔的创作领地。所以各国许多优秀的钱币艺术家都喜欢在“大铜章”的领域里开拓。这里是艺术家自由飞翔的乐园。
我们的钱币多数时候像是“集体”的劳动,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把关,明察秋
毫。而“大铜章”多数时候是个体劳动,这种自由的创作状态,使“大铜章”在表现艺术上个性更加鲜明,这方面钱币无法比拟。在币章艺术上,我不相信"集体"的智慧会大于“个体”的力量,历史上多数优秀的艺术品都是个人独创的。
“大铜章”是“艺术品”?
问题很傻,看到一些国外优秀的“大铜章”,没有人会问这个问题。但我国的许多大铜章还停留在“记事”和“祭神”上,什么时候有了“抒情”和“说理”,真正的铜章艺术很快就会诞生。这与中国原始的文字仅仅就是文字,而不是文学的道理是一样的。
有人说多数“大铜章”不是艺术品,在当下,多数,我相信!
因为艺术,首先不是商品,就像艺术家首先不是商人。它之所以是艺术,正是因为它对当下的商品社会构成了抵抗!但多数艺术最后还是会变成“艺术品”,用来流通和消费。但艺术和艺术品产生的先后秩序,保证了艺术的存在。
笔者认为,大多数我们的“大铜章”仍是在做纪念碑的事。在当前,又有多少纪念碑是艺术的呢?看看吧!满地的"金属疙瘩",都记载了多少大事,歌颂了多少丰功伟绩!象一块块没有下土的“墓志铭”。
没有作者名字的铜章?
有藏友问:现在许多"官窑"大铜章,为什么没有作者的名字?
有人说“没有名字好啊!可以不负责任,好了是集体的,砸了也是集体的,反正和我无关。”不知道这于集体和个人有什么好的,但亏的定是收藏和爱好的人,因为最后都是由他们埋单。长期来看,创作者和制造厂也不会有好处,难出精品,坏了名声,损了招牌。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事,还真有人在做,纳闷的很!
其实有了名字,又如何?名字有时也是一种约束,有了这种约束,看谁敢"倒浆糊"(上海话,揉稀泥的意思,编者注),倒了就先粘住自己。
明代的长城,连绵万里,历经数百年风雨,依旧岿然山脊。客观的原因是砖块不朽,主观原因是砖块都有名有姓,有父母的"孩子",是健康良好,必然坚硬无比。谁都想"光宗耀祖",靠的就是这些健康的“孩子”。这方面,古人比我们现代许多人显得高明大度。
有一天,有人悄悄的告诉我,有了名字,集体的利益会受损。因为个人的知名度高了不好管理.......管理者就这点心胸和觉悟,笔者听完了,不相信......
高人又说:“也可能是怕担负责任,万一名字出现在重要的项目上,不是麻烦大了......我还是不太相信,中国最重要的奥运币都署名了,还……
但有一点我是相信了,现在铜章上刻上作者的名字成大忌了,哪怕留下一个作者的暗记,也是不可以的。到了这会儿,似乎大铜章的艺术水平倒显得次要了,在铜章上署名这么难吗?署名权是对于作者是最基本的权利了。这个国际惯例也就暂时废了。
有一天,莫明其妙的听到一个似乎官僚模样的人说,“真正的大师是不署名的,署名的都不是大师”。我晕的厉害了,大师真的是大师,要靠闭关修炼,成仙成道之后,自然有人修庙供着。但又有多少人有那副德性呢!我只能对自己的作品负责,签上名是一种承诺,对人家有个交代,好了坏了都记住这件作品,包括创造它的人。我总是觉得,一件没有署名的作品,在精神上是不够完整的,甚至有点残缺。就像一幅国画作品,没有留下作者红色的印泥一般。
签上名对于作者,其实是等着“胡萝卜”也等着“大棒”,都掌握在藏家手里。
“官窑”和“民窑”大铜章
以前看过一些专业人士的评论,大概的意识说:“国家造币企业出的大铜章是‘官窑’的,民间出的大铜章是‘民窑’。乍一看,有点道理。小点的时候我也挺高兴的,似乎有了一个身份的界定,我成了“御用”设计师的了。大了点后,才真正懂得,瓷器在"官窑"和"民窑"的差距和区别,在气质上“官窑”具有皇家气派。工艺上精益求精,成本上不惜重金,全力打造,在这些方面岂能是“民窑”可以比拟。自然也就价值连城。现在也就明白,“官窑”"不仅仅是一个名号,更是傲人的皇家品质。
但我们的“官窑”大铜章呢?是否在品质方面真正能够做到和“民窑”大铜章之间的根本区别?我不想下结论,玩家心里有底。但我觉得“官窑”应该有点“官窑”的皇家气质和那点王者的风度!否则枉费了“御用”之名。
铜章多了
以前见过一套法文版的铜章书籍,共有4册,每一册都有近千页,每一页上面都有许多个大铜章。都是法国历史上常见的大铜章。单在这里就有数以万计的铜章,着实让我震撼。相对法国,我们的铜章才开始,数量是少的,历史也是短的。这与我国的人口基数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,我国的铜章相对是很少的。随着市场的扩大,将来会有更多的收藏群体加入其中,我们的铜章任重而道远。
近来许多收藏人担心,铜章的发行量太大了,对于收藏者会如何如何。笔者认为,对于理性的收藏人来说,东西多了总是件好事。如同吃饭,一个菜,没有选择,必须吃,十个菜,可以挑选,选择自己喜欢的。发行数量和种类多,对于藏者而言就多了选择和比较,不像从前,没有选择,每年就这么几枚,出来大家就购买。随着铜章的产量加大,竞争必然加大,开发商和制造商都要提高章的品质,创作者也要不断提高艺术水平,这样才会有竞争力,对于藏者而言要理性对待价格问题,养成好的欣赏习惯,多看作品本身的价值,然后再看作者,作品是最诚实可靠的。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审美水平,可以少走弯路。
发布时间:2009-06-11 |